园林艺术
景观道路的设计要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依据设计的路线、道路级别和功能要求进行详细设计;建立物理设计标准,如最小的平曲线半径、最大坡度、视线、断面设计等,完善拟建道路的使用类型,包括设计速率、车辆类型、估计的流量、方向等。在设计中,首先做好道路的平面设计,然后再进行横断面、纵断面的设计和道路结构及路面铺装设计。
景观道路设计的准备工作
在景观道路工程技术设计之前,必须对选定路线的现场进行实地踏勘,熟悉设计基地地形及周围环境现状。在踏勘中一般需要做的工作如下:
1、了解基地的现状,对照地形图核对地形,测绘、记载地形有变化的地方。
2、了解基地的土壤、地质和建筑物、构筑物、水体、植物的基本情况,特别要注意对现状中名木古树的调查了解,标注现有古树大树的具体位置。
3、了解基地内地上地下的管线分布及走向,分析其与道路设计的关系。
4、了解基地道路的走向、级别、宽度、交通持点,以及出入口与基地外道路连接处的标高情况,等等。
景观道路平面设计
景观道路平面设计包括划定道路中心线,选择确定平曲线及相关参数,编排路线桩号,确定道路边界线(红线),以及绘制道路平面图等。
道路的平面位置是由道路的起讫点及中间控制点之间连成的折线决定的。但为了通行安全及平顺(特别是有机动车通行功能要求的道路),在折线的转折处会以曲线连接,即道路的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
在道路设计中连接道路转折处的曲线一般使用圆曲线,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圆曲线的半径,即是常说的平曲线半径。圆曲线的基本形式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
由上图可知,在直线的平面位置确定后,转角已成定值,如给定曲线半径,则可计算出其他各项要素。平曲线半径与设计行车速度、车辆行驶稳定度、舒话度、经济性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
道路水平定线的步骤一般为:先根据场地分析和方案设计确定拟建道路的最佳位置,即理想路径,再沿理想路径画出道路中心线并选好控制点,定好交点,设计平曲线并确定相关参数。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包括设计道路中心线地面的高程线、确定道路纵坡竖向曲线、计算填挖高度、标定构筑物及各控制点的高程、绘制园路纵断面图等。
道路纵断面是指沿道路中心线竖向剖切的展开面,表示道路中线纵坡设计标高的线称为设计线,其各点标高为设计标高。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道路交通要求、当地气候和地形等自然条件排水要求等合理确定道路纵断面设计线的坡度、坡长、坡道连接处满足(行车)技术要求的竖曲线等。
(1)纵断面设计要求
道路纵断面要求线形平顺,保证通行安全、迅速;力求设计线与原地面线相接近,以减少路基土石方工程量,当地形起伏较大时,适当拉平设计线以消除过大纵坡与过多变坡,并做到土石方平衡;道路上的排水设施(雨水管线或边沟)能保证两侧场地的排水要求;道路设计线纵坡及标高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重力自流管线的纵坡要求,满足综合布线的要求,并保证各类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与平面线形配合,合理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标高。
(2)道路的最大纵坡
道路允许的最大设计纵坡,要考虑行车技术要求、工程经济等因素,还必须根据道路类型、交通性质、自然环境及地下管线敷设等的要求,拟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当道路纵坡较大时,为避免长距离上、下坡引起的交通不利情况,应对坡长加以限制,当纵坡过大有超过限制坡长时,应设置不大于3%的缓坡段并满足相应坡长的要求。
道路最大纵坡坡度参考值可参见表2.1,道路纵坡与限制坡长见表2.2。
(3)道路的最小纵坡
道路的最小纵坡是指能适应路面上自然降水的排除而不致造成地下雨(污)水等的淤塞的最小纵向坡度值。这一坡度值与当地预计降水量大小、降水强度、路面类型及排水管直径大小有关,一般为0.3%~0.5%。在平原地区,受原始地形坡度的割约,当道路纵坡难以满足最小坡度要求时,可采取平坡与锯齿街(边)沟相结合的方式解決雨水排除问题。
根据路面类型不同的纵坡限制见表2.3。
(4)道路竖曲线及其最小半径
为使道路线形平顺、行车平稳、避免司机视线受阻,必须在道路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段衔接起来。我国常采用的是圆形竖曲线竖曲线相关要素为R(竖曲线半径)、T(曲线的切线长)和E(竖曲线的外矢距)(图2.5)。
当场地内道路纵坡变坡处两相接路段坡度代数差大于2%时,一般凸形竖曲线半径可采用100~300m,凹形竖曲线可采用50~100m。当场地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竖曲线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连。
道路橫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园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截面就是园路的橫断面。道路橫断面设计对行车、行走游览、路景和排水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和条件,统筹安排,解决好道路与环境、道路与路旁景物和道路与路上路下各种管线杆柱之间的矛盾。园路橫断面反映了道路在横向上的组成情况、各部分的宽度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与高差、路拱及道路橫坡、地上地下管线位置等情况。横断面设计的内容主要有:选择合适的道路橫断面形式,确定合理的路拱橫坡,综合解决道路与照明、管线、绿化及其他附属设施之间的矛盾,绘制园路横断面设计图。
(1)横断面设计形式选择
道路的橫断面可分为城市型和公路型两类。
①公路型道路
在一般民用场地中应用不多,适宜道路密度小,起伏度大,对路景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地方。道路两侧一般不设路绿石,而是设置有一定宽度的路肩来保护路面,路边采用排水明沟排除雨水,路面一般略高于两侧用地。
②城市型道路
用于道路较密集,行人流量较大,路景要求较高的地方,如绿化街道、小游园道路、林荫道等。城市型道路一般以凸出的路绿石保护路面;路面雨水通过路边的雨水口排入由地下暗管或暗沟组成的排水系统,路面略低于两侧建筑和场地,路面横坡多采用双坡。
(2)道路宽度
①机动车道
供各种机动车辆行驶的道路,也称车行道。按照我国城市交通管理规则的规定,限制车速行驶的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5m,则双车道道路宽度为6.0~7.5m,三车道道路宽度为10.0~11.0m,四车道道路宽度为13.0~15.0m。一般民用场地交通量不大时,双向车道数两条为宜,通常不超过4条。一般双向车道数相等,总数多是偶数。
②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主要考虑自行车的使用。在车行道两侧,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三车道宽3.5m(以此类推);场地内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道的基本宽度,可推荐为4.0m(或3.5m),5.0m(或4.5m),6.5m(或6.0m)8.0m(或7.5m)。
③人行道
人行道是为满足人步行通行和通行安全而设置的,一种为设置于车行道两侧或一侧与车行道分隔开的人行道,另一种为没有车辆通行要求而专为行人设置的独立的人行道。人行道的宽度决定于行人的交通量、行人性质、行进速度、通畅水平等,还包括行人交通以外所必需的空间,如地上杆柱以及绿化带的宽度等。通常一条步行带的宽度为0.5m,般人行道不应小于两条步行带宽度。设在道路侧或两侧的人行道,其最小宽度(含行道树)为1.5m,独立设置的人行道,其最小宽度可为1.0m,当人行追的宽度大于1.0m时,则可按0.5m的倍数详增。
(3)道路横坡与路拱
为了使雨水能迅速地流出路面,通过雨水暗管或排水明沟顺利排除,道路的主体部分路面要设计为有一定的横坡。道路在横向单位长度内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它的横坡(i)。道路的横坡通常用%或小数值来表示。
车行道由于宽度较大,为尽快排除地面水,般都采用双向坡面。由道路中心线向两侧倾斜,道路橫断面的路面线,就常常呈现拱形、斜线形等形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路拱。拱顶到沟底的高度称为路拱矢高或路拱高度。路拱的设计,主要就是确定道路的橫坡坡度及橫断路面线的线型。路拱橫坡坡度参考值可參见表2.4。
道路路拱基本设计形式有抛物线型、折线型和直线型三种。
1)抛物线形路拱
路拱上各点横坡度是逐渐变化的,比较圆顺,横坡度变化率从拱顶到拱底逐渐加大,车行道宽度越大,到路两侧的路拱起坡越大,利于排水。抛物线形路拱形式美观,应用较广,特别适合于四车道及其以下宽度的道路(图2.6a)。
2)直线形路拱
路拱是由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直线的横坡度等于车行道的橫坡度。这种路拱中部呈屋脊形,行车不便,因此通常在直线间插入缓和直线、圆曲线或抛物线。其缺点是排水不及抛物线形路拱流畅。直线形路拱常在车行道较宽路段采用(图2.6b、c)。
3)折线形路拱
折线形路拱是由两组橫坡度不同的线段组成,兼有抛物线形路拱和直线形路拱的特点,其缺点是转折点处有尖峰凸起不利于行车,要通过尽量减少相邻直线段的坡度差或施工中碾压平质的方法来弥补。一般高级路面宽度超过20m的可采用(图26d)。
此外,在地形适宜、宽度不大于9m的车行道上也可采用单向横坡的形式。为了消除车辆在弯道外侧行驶的不利状况,一般设计曲线路段车行道的路拱时,多将路面外侧路拱适当抬高,使路面橫坡成为向弯道内侧单向倾斜的断面,这种措施称为超高。
人行道橫坡通常采用直线形向路缘石方向倾斜,为利于排水同时避免行人因坡度大而滑倒,考虑地面材料和降雨强度的不同,其横坡可为1%~3%,一般取值1%~2%。
道路平面交又设计
各相交道路中心线在同一高程相交的道口为平面交又口,其形式取决于场地道路系统布局、交通流量与道路性质、交通组织方式等。在设计中应尽量减少相交道路的条数,避免通行中的拥塞现象;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陡坡地形之外,一般均应尽量采取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应呈锐角,其角度也要尽量不小于60°,锐角部分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计为圆形的转角;在路口设计或路口的绿化设计中,要按照路口视距三角形关系,留足安全视距,如图2.7所示。
道路的结构设计
从构造上看,道路是由路基和路面两部分构成的。在不同的地方,路基的情况有所不同,路面的进一步构成也有较大的差别。
(1)路基设计
道路路基的设计必须根据道路使用功能的要求,保证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并结合当地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满足有关防洪、排水的要求,合理确定其标高(应在设计洪水位0.5m以上),并与场地竖向布置相适应。
场地道路路基主要有三种,即填士路基(路堤式)、挖土路基(路堑式)和半挖半填路基,如图2.8所示。
①填土路基
填土路基是在比较低洼的场地上,填筑土方或石方做成的路基。这种路基一般都高于两旁场地的地坪,因此也常常被称为路堤。园林中的湖堤道路、洼地车道等,有采用路堤式路基的。
②挖土路基
挖土路基是沿着路线挖方后,其基面标高低于两侧地坪,如同沟堑一样的路基,又被称为路堑。当道路纵坡过大时,采用路堑式路基可以减小纵坡。在这种路基上,人、车所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向较小,其消声减噪的作用十分明显。
③半挖半填路基
在山坡地形条件下,多见采用挖高处填低处的方式筑成半挖半填土路基。这种路基上,道路两侧是一侧屏蔽另一侧开敞,施工上也容易做到土石方工程量的平衡。
(2)路面设计
路面是用坚硬材料铺设在路基上的一层或多层的道路结构部分。路面应当具有较好的耐压、耐磨和抗风化性能;要做得平整、通顺,能方便行人或行车;作为景观道路,还要特别具有美观、别致和行走舒适的特点。
①路面分类
按照路面在荷载作用下工作特性及设计理论依据的不同,可以把路面分为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两类。柔性路面包括沥青(渣油)路面、土或水及其他材料综合处理的粒料路面、块料铺砌路面等,刚性路面则主要指水泥混凝土路面。
②路面结构形式
从横断面上看,道路路面有不同的结构层次,其结构层次随道路级别、功能的不同而有一些区别。路面结构层的组合,应根据园路的实际功能和道路级别灵活确定。路面结构有单层式和多层式两种。一般道路的路面部分,从下至上结构层次的分布顺序是垫层、基层、结合层和面层。一些简易的园路,路面可以不分垫层、基层和面层,而只做二层,这种路面结构可称为单层式结构。如果路面由两个以上的结构层组成,则可称为多层式结构。各结构层之间,应当结合良好,整体性强,具有最稳定的组合状态。结构层材料的强度一般应从上而下逐层减小,但各层的厚度却应从上而下逐层增厚。
路面结构形式、分层厚度、材料选择及其结构组合等的设计,还应本着节约投资、就近取材的原则,考虑材料供应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路面结构形式如图2.9所示。